2025年8月1-7日
是第34个世界母乳喂养周
今年的主题为
“支持母乳喂养,呵护健康未来”
公益讲座助力新手家庭科学育儿
为积极响应2025年世界母乳喂养周(8月1-7日)“支持母乳喂养,呵护健康未来”的主题号召,近日,中山市博爱医院(市妇幼保健院)在妇产科大楼二楼会议室举办了一场主题公益讲座。本次活动参与的孕妈孕爸人数达150人次,通过趣味互动、专家讲座、实操示范、实操体验等多元形式助力科学育儿,让科学母乳喂养知识变得可感可触,为新手家庭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欢乐并重的育儿启蒙课。
“奶爸哺乳姿势大比拼”环节拉开了活动的帷幕,准爸爸们用婴儿模型现场挑战“摇篮式”“橄榄球式”等哺乳姿势,评委从动作标准度、温柔指数等方面打分。
产科护士长们通过图文演示和真人示范,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母乳喂养的黄金初乳期、衔乳技巧、常见问题应对等知识,并现场纠正孕妈们哺乳姿势的细节误区。授课老师强调,哺乳不是“咬牙坚持”,关键在于运用科学方法,全社会应给予母亲充分的理解、帮助、支持和尊重,共同为母婴寻找最理想的喂养方式。
活动还贴心设置了孕妈母乳喂养体验区、准爸护理实训区以及医护专家咨询区三大功能区域,方便在场的家庭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体验和咨询,内容充实丰富。
本次活动有效助力了科学育儿理念的推广,为构建中山市母乳喂养友好环境、促进母乳喂养普及贡献了积极力量。
母乳喂养知识科普
01亲喂方式是天然的防过度喂养机制
婴儿直接吸吮母亲乳房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,实际上蕴含着精妙的生理调节机制。婴儿需要协调“吸吮-吞咽-呼吸”的复杂节律,乳汁的流速会受到婴儿口腔负压及母亲喷乳反射的双重反馈调节。当宝宝吃饱时,可以即时终止吸吮,这种自我调节机制有效减少了被动摄入过量乳汁的可能性。相比之下,配方奶喂养大多采用奶瓶喂养方式,其固定孔径导致流速恒定,婴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。研究发现,奶瓶喂养的婴儿更容易因为吸吮需求(并非真正的饥饿)而摄入多余奶液。加之奶瓶流速通常较快,宝宝往往来不及感受饱腹感就已经摄入过量。这种喂养方式的差异,使得母乳喂养的婴儿体重增长更为平稳,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出现早期体重增长过快的风险增加。
母乳具有动态变化的营养成分谱系,是其预防肥胖的核心优势。哺乳过程中,前奶水分含量较高,首先满足宝宝的水分需求;后奶脂肪含量较高,提供充足的能量。这种营养梯度让宝宝能够根据自己的能量需求进行自我调节,避免持续高能量负荷。更神奇的是,母乳中含有瘦素、脂联素等多种食欲调节激素,这些物质可以与婴儿下丘脑的受体结合,激活饱食中枢,建立完善的食欲调控机制,大大降低过度喂养的概率。
母乳喂养的保护作用不仅限于婴儿期,还可能延续到儿童期甚至青春期。研究显示,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的宝宝,在2-6岁时肥胖的概率更低,一项针对15岁青少年的长期追踪研究发现,婴儿期母乳喂养与较低的青少年肥胖风险显著相关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即使携带肥胖易感基因的儿童,母乳喂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遗传带来影响,降低其远期发生肥胖的风险。
对于高风险人群,母乳喂养的保护作用更为显著。研究表明,即使母亲患有妊娠糖尿病,或婴儿出生体重较大(巨大儿),母乳喂养仍能显著降低他们未来的肥胖概率。母乳喂养还可以部分抵消母亲孕前肥胖对后代体成分的负面影响,这种"代际保护效应"展现了母乳喂养的独特价值。
母乳是一种动态的智能营养系统,它优先将营养供给大脑发育,通过瘦素等激素精密调控体重增长,让宝宝健康灵巧而不虚胖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,婴幼儿时期过度肥胖,不仅会加重代谢负担,还可能埋下儿童期乃至成年后肥胖的隐患。大量研究证实,婴儿期体重增长过快与日后代谢综合征、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风险显著相关。因此,坚持母乳喂养不仅是满足婴幼儿期营养需求的最优策略,更是一份子代远期健康的“终身保险”。
中山市妇联编辑
来源:中山市博爱医院(市妇幼保健院)、中国营养与健康
编辑:卢启昊
校审:杨沛 姜永斌
一审:郑惠施
二审:王芳芳 陈颖
三审:夏晓霞
粤ICP备11016761号 Copyright©2000 women.org.cn All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中山市妇女联合会
妇联地址:中山市博爱六路12号人才发展研究中心13楼